|
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探讨叶红秋
【摘 要】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它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形态有节奏的组织变换来表达和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人们在感受愉悦的同时提高审美意识。文章通过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描述以及对其舞蹈教学的分析和探讨,详细阐述了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舞蹈教学;审美意识
前言:我国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蒙古族人民的舞蹈艺术中具有游牧民族特征,并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在明快的节奏和独特的舞步中充分展示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开朗的性格;在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教学课题,在舞蹈学习中对审美艺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应该以舞蹈教学为契机积极主动的培养审美意识,由此文章以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对审美的培养为中心展开了讨论。 一、蒙古族舞蹈风格概述 (一)蒙古族舞蹈的内容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是传统的民间舞蹈,从元代传承下来,从古至今在任何一项活动当中,包括骑马射箭、摔跤狩猎,但凡有集体性质的娱乐活动,舞蹈便随处可见,只要是能够抒发感情的,很多用品都能拿来作为舞蹈道具,于是“筷子舞”、“盅碗舞”等舞蹈伴随着这种渊源而产生。蒙古族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形式多样,动作优美,有着高雅的气质,常有新颖的舞步被创造出来,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蒙古族舞蹈音乐有着欢快的节奏,舞蹈动作也是刚劲有力,在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大方、淳朴粗犷的气质上十分到位。在传统的舞蹈中蒙古族舞蹈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蒙古族舞蹈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原因是蒙古人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民间舞蹈,也正是他们的舞蹈与自己独特的生方式紧密连接,才真实反映这个游牧民族的个性[1]。 (二)蒙古族舞蹈风格的形成及其特点 “风格”是民族个性的展示,作为舞蹈的精髓,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以不同的动作和节奏、手足的配合律动,来展现自己与其他舞蹈不同的特殊风格,这种民族之间因个性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特征和精神风貌,就是“风格”。蒙古族舞蹈风格,粗犷大方,豪放中有沉稳,刚劲有力却不失温柔,人们能表达的的喜怒哀乐等所有情感都被体现在丰富而多变化的舞步中,鲜明的民族个性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蒙古族舞蹈的演变过程十分清晰,在早期的一种叫做“招福致祥”的祭祀仪式,当时多用于民间丰收喜庆之时或是战争胜利等对神明的感恩,通过这种活动来祈求平安喜乐,活动完毕,自然少不了舞蹈的助兴,所有人在草原上欢歌起舞,舞蹈风格自然舒缓并且气质高雅,充分的展现了人们欢乐的情感,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蒙古舞蹈创作和教学中发挥很大作用的是“查玛舞”,这种舞蹈的影响极其广泛,“查玛”是蒙藏文化中文化交流的产物,俗称“跳神”,是一种面具舞,能够展现人物的各异形态,多以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表现手法极其形象,伴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动作会配合音乐变化多造型,韵味十足[2]。 二、在蒙古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在 舞蹈教学中,审美教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舞蹈教学除了在身体表达方面上的展示,也要通过审美意识的配合才能够作出最终判定。 审美,顾名思义就是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与丑作出判定的过程,了解什么是真的美。除了通过眼睛看到的美好,也要重视与事物内在的结合,称之为“审”,尽管它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审美是人们通过某种事物在心里形成一定概念的过程,是属于自己的看法,由此可以从审美的过程中看出对事物把握的程度。因此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要培养自己对舞蹈的感受,以及表现出自己展现舞蹈的能力,并在舞蹈艺术的陶冶中练就一双能够审视自然的眼睛。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的背景,是各种文化环境背景的一个集成,蒙古族舞蹈的教学需要审美意识的检验和评定,最终的审美效果意味着舞蹈教学的成败,所以在蒙古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关键。要达到教学与审美意识共同提升的效果,对蒙古族舞蹈的理解和把握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舞蹈是舞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为了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如果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仅仅接受舞蹈表达方式上的培养,在审美意识上没有提升,将是舞蹈艺术的可悲之处[3]。 三、在蒙古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及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蒙古族舞蹈的教学环境,打造舞蹈教学气氛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需要创造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按照舞者的发展特点考虑舞蹈室的建立和教学设备的设置,室内的光线、温度、颜色以及空间设置大小等问题,将不同因素考虑在内,舞者对舞蹈艺术的感受会被加强,在营造出来的良好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习的潜力和对舞步的把握和创造性。 (二)舞蹈教学中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 在舞蹈的学习和审美过程中,对舞蹈动作的要领掌握、音乐的节奏以及风格的把握,都能够使学习者切实作出对舞蹈艺术的初步评断。蒙古族舞蹈艺术是有着特殊风格的,无论是跳舞者和审视者,都需要通过自身的感官充分感悟。因此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进行传授和示范,除了对舞蹈教材的简单传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对舞蹈的审美意识,也可以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形象和多种表现手法,同时要勇于打破思维和环境的限制,带领学习者到实地草原引导和启发舞者的意识,在提升舞者的审美意识上也是很好的尝试。 (三)了解蒙古族舞蹈的历史及其文化 深入了解蒙古族草原文化,体验游牧民族的生活对学习蒙古族舞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感性的了解才会在认识层面有更深一层的感悟,在自然条件下才会有自然的表现,在以后的舞蹈动和表现手法中是有帮助的。舞蹈教学中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环境、历史以及每一个动作的表现形式的来历等等,都是可以了解的内容,只要留心去感受相关的文化,才会在舞蹈学习中有所收获,在审美意识上才会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性知识。 (四)师生之间要经常互动交流 在蒙古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舞蹈本身就是情感的寄托和展现,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交流对舞蹈的理解和感悟,舞蹈中丰富情感的表现力不仅会有效地展现出来,对舞蹈的审美才会更加丰富,舞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用心与学生交流沟通,才会使学习者在舞蹈活动中积极学习并感受到审美的艺术[4]。 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蒙古族舞蹈风格的概述以及对审美教学在当中的理解和探究,不仅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悟和把握,在舞蹈教学中也同样受益,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艺术的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舞蹈的表达方法上也会更加进步,也会在舞蹈艺术的陶冶中逐渐树立对生活的审美意识,最终达到在舞蹈教学中使舞蹈的学习与审美意识的培养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初探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0,10(09):217. [2]郝璞.浅谈舞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22):155. [3]郭宇霞.求于和谐 得以完美——蒙古族舞蹈与伴奏音乐的完美结合之探索[J].艺术研究,2012,12(03):128-129. [4]于涛.关于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探讨[J].科技风,2008,12(19):130. 下一篇: 艺术设计院校工作室制创业基地建设探析
|